金彤:淺談「六合八法」的基本第一步要求

 

談拳法前,希望大家能認識和了解「六合八法」的源來,它的全名是希夷門華嶽心意六合八法,乃北道家隱士陳摶老祖(希夷先生) 傳下來的一種獨特內家拳法,至今有逾千年歷史。

 

1979 年,看到某人在文章中說及「六合八法」,是由形意八卦太極拳等內家拳演變出來的,這絕對是訛傳的,作者明顯對人物歷史既不認識,對「六合八法」更不認識。 因為早在1969年,陳亦人先師寫了一本「六合八法」拳書,其中一 位寫序的武林前輩姜容樵先生指出:「六合八法」絕對不是形意八卦太極的拳種,他本人為求證實,曾經向吳翼翬師公學了半套「六合八法」,經親自印證比較,身體力行,確實體悟出「六合八法」絕不是由「形意八卦太極拳」演變出來的,它和「形意八卦太極拳」是絕對不同的,因他本人便是「形意八卦拳」太極方面的專家。

 

言歸正傳,「六合八法」中的「六合」是指:

一)   體合於心       

二)   心合於意

三)   意合於氣

四)   氣合於神

五)   神合於動

六)   動合於空

 

這基本法則很多人越說越玄,談來談去,似乎弄得更多人不明白「六合八法」真正意義,事實上,第一句已開宗明義說明了基本第一步要求是「體合於心」,要明白這點,方才知道學習「六合八法」的門口在那裡。

 

 

甚麼是「體合於心」呢?「體合於心」,就是指身體能夠配合到心所想的去做。

 

「體」是指「三體」,上中下三體,亦即是「六合八法五總九節力」中的「九節」。上有 「肩、肘、腕」,中有「頸、脊、腰」,下有「胯、膝、足」。當「九節」能夠跟隨自己的心所想的去做,有規律的動起來(絕不是胡亂的動),互相配合,發揮出與生俱來的先天之力,  這才能叫做達到「六合八法」的基本第一步要求。

 

須知道「六合八法」為先天之學,人身有五臟六腑,奇經八脈,骨骼,經絡。「五總九節」之力並非一般肌肉之力,而是筋骼、關節、骨骼之力;從拳式、架子、姿勢,正確運行練習之後,才能得到真正的體會及體悟。

 

要能發揮「五總九節」先天之力,就要有學習的先後次序,先要鍛鍊好「九節」,才能有「五總」。這是基本要求。「九節」之中,又先要做好上體的 肩、肘、腕 三節,這是基本的第一步。為什麼?因為這些部位都是最常用的,最容易把握的,如果這也做不到,其他更不用談了。

 

要特別一提的是,注意 腕』是包括 手心,手背及手指關節。 『肘』是包括 上、下臂骨。『肩』是包括整體肩胛骨和膊頭。

 

吳翼翬師公曾經說過 「學拳有四難」:

 

一)知拳難

二)遇師難

三)有恆難

四)守業難

 

知拳不是指知道那一門那一派的拳好,而是真正明白何為拳,知拳難的論文中有說「學拳容易知拳難,談論拳理身為先」,就是指這方面,拳理就是要清楚知道身體用到的那一部份就會應該怎樣活動,不是空口講白話,是要能用手觸摸到,清晰示範到及可感受到的身體活動,動作極為微细和清晰。

 

「九節」的動,不是亂動,是有規律的動,学習時先要練伸縮循環,再而是練螺旋起伏,最後練縱橫升降之力,可以獨立運作,可以互相變換,可以互相配合;運用關節,舒展筋骨,使血脈流通而不停滯,用以開合伸縮,作姿勢之聯繫。

 

這規律和法門是要經師父口傳心授,再加上自己耐心努力,日子有功,一點一滴累積回來。當練到以上所說九節的動,自能發出先天之力,到此才正式登門入室,進了門檻,做到「六合八法」的基本要求「體合於心」。

 

要從這基本中的基本入手,重點在胸含腰聳,脊背力圓,心要心虛,即放鬆不用力,心房要固定,不偏不倚,動定靜通,用意不用力、要放鬆,要持之以恆,方見力發成效。

 

 

我記得陳亦人先師轉述吳翼翬師公的話,很多人學習「六合八法」,老是還在門外跑,走了很多冤枉路,連門口在那裡都未能找到,我後來才明白他不是單指能否遇到名師,而是不要如入寶山空手回。 起初我不明白,因為自己也在門外跑了一段日子,直至有一天了解「九節」 要做到「體合於心」是為「六合八法」的基本第一步要求後,才恍然大悟,這才是開始,當然確是須要師父口傳心授。

 

在此,我希望認識「六合八法」的朋友看了本文後,能明白「六合八法」的基本要求是甚麼,不用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,仍在門外兜兜轉轉。至於能否跨越門檻,練得本門先天之學,就要靠自己恆心努力練習和「六合八法」的緣份了。

 

 

 

金彤

2006718